2019-11-20 行业资讯 173
11月5日,一项热搜出现在邦哥的微博首页,并且排名一路蹿升至第一,挂在榜首直至今日凌晨:6000多首歌从KTV下架。被下架歌曲中,《十年》、《泡沫》《死了都要爱》《听海》《K歌之王》等等大热歌曲赫然在列。许多媒体的标题用的是:你拿手的还能点么?
而邦哥脑中也冒出了另一个问号:这些歌曲为什么被下架?谁主导了这次下架风波?
一个民间组织,为何有权下架全国KTV的6000多首歌?
这次下架风波毫无疑问是版权问题引起的: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下称“音集协”)发出公告,要求KTV终端生产管理商和卡拉OK经营者在今年10月31日前,删除或者不向消费者提供6000多部音乐电视作品。
乍一看这是一件好事,毕竟版权保护理应得到支持,即便6000多首歌的下架在短期内会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一些麻烦,但依然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发展。然而意外的是,邦哥就此与一位业内音乐创作者进行了解时,对方却对此次发出公告的“音集协”并不买账:这个协会其实不是国家的版权保护机构,之前还被央视曝光过收取高额版权费后,并没有给歌手支付费用,我对于之后钱的去向保留意见。
业内人这样的评论,引起了邦哥的注意,我们随即找到了音集协官方微博,查看其回应此次事件的公告。
众所周知,KTV使用他人音乐作品,需要依法取得授权。但全国KTV可以说是海量的,KTV所需要使用的作品也是海量的。实际经营中,要经营者自己去一对一地取得授权,说句实话,并不现实。
音集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我们查看了其官网资料,根据资料显示,该协会是会员制,注册会员后,协会可以帮助你进行统一的版权管理,对全国的KTV进行作品授权,或者进行相应的维权措施。但让邦哥十分惊诧的是,这次被下架的6609首歌,背后的版权所有者,没有一家是音集协的会员。
换言之,音集协的权利范围本应是帮自己的会员授权和维权,这次却是向6609首他们本应管不着的歌,发放了“下架通知”……
在音集协官方微博的回应公告中,这一消息得到了证实:
这让邦哥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不是音集协的会员,我的歌曲就不能在KTV里播放了么?音集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权利,对非会员的作品也能进行下架处理?
就此我们在其官网查找到了音集协的《协会章程》,章程总则中清晰地写明了音集协的性质:本团体是由依法享有音像节目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一个自愿结成的会员制民间组织,从法理上讲,应当并不具有行政执法权,按照常理本应无权对“非会员”的作品进行下架处理。而在音集协此次回应的公告中,对这一问题的描述如下:
对此,邦哥咨询了法律方面的专家,对方表示:6000多首歌的权利人或其委托的代理公司对KTV经营者提起的单独诉讼,就法律关系上讲与音集协相互独立,并无关系。但公告中并未提到音集协与这6000多首歌的权利人或代理公司是否有委托关系,因此音集协此次的“下架通知”背后,是否有可能是接受了歌曲权利人本身的授权或委托,我们也不得而知。
曾被众多媒体质疑、央视曝光高额版权费流向哪里?
2006年,国家版权局规定,开始收取卡拉OK每包间一小时12元的歌曲版权费。我们日常去KTV的费用中,就包括了这部分版权费。那么这部分版权费收取后流向了哪里呢?根据文章开头从业者的说法,邦哥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这已经不是音集协第一次处于舆论中心。
2009年,中央电视台连续多个栏目对音集协收取卡拉OK版权费的情况进行了报道;中央二套的《今日观察》栏目还播出了一期新闻专题节目《版权费还是保护费》,邀请两位专家,围绕卡拉OK版权收费及其分配问题。
根据当时的报道,音集协自2007年开始收取KTV及卡拉OK版权费,至2009年,收取的版权费已达8000万元,但这笔钱的使用分配却很不透明,相当多歌手表示并未拿到应得的报酬,但作为集体管理组织的音集协却要收取高达50%的天价管理费。
在当时的采访中,音集协不愿详细说明收费方式以及对著作权人的返还方式。不过一位业内人士向央视记者透露,收费是通过一家叫做“天合文化”的公司进行的。根据公开资料,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受音集协委托代收卡拉OK版权使用费。音集协负责授权,天合文化负责收费,二者形成一套KTV歌曲版权收费系统。
而那时的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王自强司长则认为音集协的做法有欠妥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集体管理组织是一个非营利性机构,不能以组织企业来进行收费,只能建立自身的收费队伍。收费本体是你本身,你不能有一个第三者出来。”
那是音集协引起争议声浪最大的一次,此后也曾有过多家媒体跟踪报道过音集协收取版权费的相关内容。早在2008年就有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董正伟律师向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发改委举报,请求对音集协向KTV行业收取著作权使用费开展反垄断执法。
而近两年,音集协受到的质疑更加密集了起来,2017年、2018年都有KTV联合状告天合公司(音集协的授权收费单位)进行行业和价格垄断,但最终都以天合的胜诉告终。
有趣的是,音集协与天合文化的合作自2007年至2018年,11年间从未停止。但就在邦哥发稿前不久,音集协官网上出现了一份最新公告,终止了与天合文化的委托合作。
被下架歌曲并非不能唱了,版权保护,路漫漫其修远兮
对于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来说,6609首无授权歌曲自KTV下架,理应得到支持。但版权收费的规范性、透明性,同样是应该得到重视领域。
在此次风波中,被认证为音集协副理事长的周亚平的微博发言,同样引发了相当多网友的不满:
周亚平表示:希望权利人加入,而不加入的后果是“作品被摒弃在卡拉OK渠道之外”
在撰文的过程中,邦哥将此次下架的6609首歌曲完整名单下载了下来,发现实际上遭到下架的,只是该首歌曲的某些版本。例如周杰伦遭到下架的《告白气球》等歌,就仅限《中国新歌声》第一季播出版本被下架。
虽然这样的版本限制让很多小伙伴产生了“虚惊一场”的感觉,但邦哥要提醒的是,版权制度的目的,以及所要保护的对象,是创作者和版权所有者的利益。权利人们的利益,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如果从业者无法生存,音乐产业的发展从何谈起?
中国音乐版权保护之路,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来源:创业邦】
从街机到抓娃娃机,硬币经济也将被移动支付取
“解禁”百日,中兴复苏几何?
中建海丝城 237万㎡国际滨江大城
硬核赋能
雷沃新能源后发先至的“动力密码”
对于新能源赛道的布局雷沃重工并不算早,但其首款纯电动装载机推出至今,依然是市场接受度最高的热销产品。如今,新能源市场内卷严重,产品同质化问题逐步显现,雷沃重工的成功之处在于切中了当下新能源市场竞争技术为本的发展关键,以及潍柴集团动力技术上的硬核底蕴加持。
相较于传统燃油装备,新能源产品的较量重点集中在新能源动力链的技术实力比拼,主要涉及电池、电机、电控,以及多元化燃料动力等技术。在占到电动装备总体成本40%至50%的动力电池上,供应商品牌高度集中、产品质量差异不大。在电机、电控技术上,中小整机制造商多依赖于外部品牌,造成动力系统的整体性能匹配上参差不齐。而多数头部企业虽然实现了电机、电控技术的自主研发,但从产品的实际落地作业效果中不难发现,电机、电控、电池管理等技术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而以动力起家的潍柴,凭借在动力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研发优势,早早布局新能源。多元技术路线并发之下,已完成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三大技术路线动力总成产品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为雷沃重工的新能源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能源全链路技术领跑 构建新能源版块新壁垒 以雷沃重工电动装载机为例:在动力电池上,有别于市场中普遍安装的圆柱形磷酸铁锂电池,雷沃配备的潍柴弗迪定制化开发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是一大技术亮点。 潍柴弗迪针对工程机械工况定制化开发了具有超强寿命和超长耐久性的电池产品,更好应对工程机械设备高温、高湿和高强度作业要求,缓解电装用户的续航焦虑。 要知道高效的前提是安全,雷沃重工多角度入手加固电装“安全阀”。雷沃重工在电装上始终贯彻集成化设计。其中,动力总成和控制器集成之后,减少了高压线束,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得以幅提升。另外,动力电池和控制器整体封装,使得系统防尘、防水、防腐蚀性能大幅提升,进一步提升了设备可靠性和用电安全。 团队作战中,再强悍的兵也需要优秀的将领方能充分发挥作战能力,电控技术就是电动设备上的那颗“智慧大脑”,指挥着电动装载机,在更低消耗、更高效率的区间完成施工作业。 雷沃自主研发的高效智能控制策略,可精准控制各个动力单元,实现对电池充放电、电机运行,以及其他系统的智能调控。在提升各系统安全与使用寿命的同时,也从另一角度降低设备使用电耗,从而进一步增强设备的续航能力。 在潍柴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核心技术体系的强力支撑下,雷沃重工打造出兼具安全可靠、节能高效的新能源产品矩阵。这些产品通过动力系统与能效管理的深度优化,不仅实现了续航能力的显著提升,更以全生命周期的高稳定性表现,逐步赢得市场终端用户的信赖。 全场景解决方案 定制绿色施工“最优解” 除了电装单兵作战外,雷沃重工凭借对施工工况与用户痛点的深刻洞察,推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新能源多场景一体化解决方案。面对不同行业、不同工况的作业需求,为用户提供绿色、高效、可靠的施工作业整体解决方案,并配套完善的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 在矿山领域,雷沃重工可提供包含FR750F挖掘机、FL966EV电动装载机和LT110H矿卡等产品在内的系列产品。凭借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高耐久性,完美契合了采矿作业环境下恶劣的施工环境与高强度的运行要求,为矿山开采作业提供了高效、环保的设备支撑。 三大核心业务全面转型!雷沃重工新能源产品凭什么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