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0 行业资讯 157
今年以来,国内家电行业整体呈现增速放缓的现象,尤其是电视领域,智能电视换机潮从去年开始就已经过去,再加上控制面板价格上涨,今年以来市场明显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传统家电生产企业也纷纷未雨绸缪,推行各种反周期举措。
作为老牌家电企业的长虹自然也不例外,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最近长虹方面宣布,开始发力并布局无人机方面的业务,一时间,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也是议论纷纷,毕竟无人机概念火了这么久,长虹似乎从来没有和它传出过什么“绯闻”,如今却突然摆出一副高举高打的样子,那么此次长虹发力无人机的胜算到底有几分呢?
理想美好:“三大优势”助力无人机业务“起飞”
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催生着新的业务形态出现,无人机的兴起正是基于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在智能手机进入存量市场的情况下,无人机也因此被寄予厚望,在应用场景方面也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很多人也因此将其视作为智能硬件的下一个风口。
正如红杉资本创始人Michael Mortiz 说的那样:无人机是未来大势所趋,几十年后,无人机会像火车,汽车一样普遍。
于是,人们对无人机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资本市场以及各类风投也都对无人机产业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越来越多的无人机领域里的创业者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就目前得到的数据,国内已有无人机厂商300余家,而这一数字在5年前,仅仅是个位数,这其中不乏一些实力强劲的玩家,譬如国内的大疆、小米等。对于“赶晚集”的长虹来说,发力无人机的优势又有哪些呢?这笔者看来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根红苗正”的制造业基因。
无人机制造毫无疑问属于制造业,和造冰箱、电视以及其他家电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长虹能够在电视、空调等主营业务以外不断推行多元化战略,本身也是基于制造业基因的相通。如今的无人机同样也是如此。
制造业的本质是不仅仅是硬件的组合,而是规模制造和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无人机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如今行业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并不多,95%以上的企业大多从事的是组装业务,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因此,对于长虹来说,虽说入局较晚,但其在制造业领域的雄厚积累,是很多行业玩家都无法比拟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整个无人机产业链具体可分为产品研发试验、飞控系统开发、发动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无人机整机组装、无人机销售、无人机操控培训、运营服务业务等环节。后端的销售与培训暂时先不说,前端的制造方面产业链链条过于复杂繁琐,各个环节的要求都非常高,很多企业都受困于供应链资源的整合,而这一点无疑是长虹的强项。
其次是强大的销售渠道和品牌优势。
很多新兴企业可能技术实力不错,在供应链关系的处理上也做得比较好,但缺乏销售渠道和关系网络,因而不少玩家转而投向技术输出。
但对于无人机而言,技术和制造是基础,也是产业链上游的核心,但不能成为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无论是做芯片、单点通用技术,还是组装,这都难以持续且商业化程度不足,只能赚取少许的毛利,没能参与到落地的阶段,而且可替代性极强,无法做成很大的公司。
而长虹不同,深耕电视、空调、洗衣机等家电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多年,建立了庞大的渠道优势,这也是绝大多数无人机创业公司都无法比拟的。
除此之外,无人机无论对于谁来说绝对是不折不扣的“新物种”,既然是新物种,无论是B端用户还是C端用户都需要这样一个接受的过程,但如果是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品牌推出这样的产品,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目前无人机赛道的企业绝大多数没有长虹这样的品牌资源。
最后是稳定的主营业务作为支撑。
目前从事无人机研究的很多都是创业公司,但技术创新比如无人机领域,我们能预知的只是行业总有破冰的一天,总有大规模商用的时刻,但是要命的是时间上却并不可期,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表,因此砸钱成了无休止的一项工程。而且很不排除,如今风靡的无人机、无人车等到最后可能就如同VR、克隆等名噪一时的产业一样,只是虚晃一枪,再度被沉寂。
因此,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避免自己成为“早产儿”,如果几年后,无人机长时间无法大规模商用,资本的热情褪去,泡沫破碎,无人机领域的关门潮也就成为必然。
但对于长虹而言,则无需担忧这个问题。因为对于长虹而言,家电领域依旧是自己的核心业务,有这一主营业务作为支撑,让常虹也有足够的底气去做推到边界业务拓展这件事。
未来企业的护城河一定是建立在多个堡垒之上的,传统家电巨头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就目前来看,无人机技术还未完全成熟,尚未突破瓶颈期,而长虹凭借自身优势选择无人机这一合适的风口进行布局倒不失为一次明智的选择。
现实残酷:盲目入局,业务“鸡肋化”恐在所难免
诚然,长虹发力无人机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实情况似乎也不容其过于乐观。除了长虹企业自身的一些问题外,还有行业性问题的存在阻挠业务的发展。
首先,行业已经呈现出寡头格局的格局。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无人机市场需求预测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无人机市场的前三名分别是大疆,零度智控,派诺特,其中大疆占据了市场份额的52.5%,零度智控占据了24.3%,派诺特占据了12%。
不难看出,寡头垄断的形式十分明显,留给其他企业的空间其实已经所剩无几了。
对于长虹而言,虽然前面我们列举出了它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想必其目标应该不是那些数不胜数的无人机创业公司,而是要与大疆等行业头牌“掰腕子”。但如此看来长虹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大疆的先发优势,包括行业口碑、行业形象、用户心智等先发优势是长虹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无人机过早进入寡头市场,这其实也反映出了市场的“叫好不叫座”。
对于民用无人机而言,限制其发展的最大阻碍不是价格而是政策。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无人机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拍摄出不同维度的照片。然而如今相关法律法规虽然还没有进一步的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包括我国在内越来越多的国家现在在逐步限制无人机的使用,因为由于无人机所引发的安全问题已经屡见不鲜了。
据了解,无人机的桨叶打到人可以轻松见血,甚至重伤。而且在不少国家,无人机也为治安和反恐管理带来困难,也有不少普通用户因为无意中出现违规放飞无人机的情况从而面临着罚款甚至牢狱的惩罚。
除此之外,也的确还有一些人利用无人机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如此一来,政府对无人机的管控注定是从严的,除非能够发现很好的解决方法。这也导致人们对无人机的热情也会褪去不少,民用无人机市场很难进一步做大,这也是为什么无人机在现如今就出现寡头垄断的原因,因为产业已经触及到自己当前的天花板了。
这样从严的环境,或许对于长虹来说多少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行业发展的许多问题并不是它能够解决的,行业的这一瓶颈期将长期存在,如此一来,无人机对于长虹而言就如同一“鸡肋型”业务,食之无味,弃之有肉。
最后,这个问题来自长虹自身,那就是基于路径依赖下的发展弊端。
前面我们提到过,制造业基因是长虹发力无人机的优势,但优势有时候也是劣势,长虹的制造业功底非常明显,但一直以来过于专注于制造业水平的提升,这不免让人对其无人机领域的技术水平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之前从未听过二者有过什么交集。事实上,过度的优势其实也相当于一种僵化的商业模式,这也限制了许多它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
作为一家已经成立60多年的企业,进军新的项目难免会遇到一系列从来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比如说思维模式难以转换。电商江湖风起云涌的阿里却屡屡饮恨社交;手握微信和QQ两大流量入口的腾讯在电商业务方面也是屡遭打击;曾经一度被给予厚望的万达飞凡,事实证明也只是这家国内地产巨鳄的一厢情愿。
那么长虹发力无人机市场会不会像阿里、腾讯、万达一样出现“水土不服”呢?这一点也需要长虹的管理层认真思考一下。
B端做先锋,C端缓图之:找准“切点”才是行业破局关键
C端用户量大,消费潜力也大,因此广大无人机厂商大都想分这一块蛋糕也就理所应当,即使是大疆这样的行业领头羊其主要产品也是围绕航拍进行的。但现在的问题是C端产品并不容易推广,这时候其实不妨多考虑一下B端的应用场景。
对于任何一款产品,2B类项目往往比2C类产品更容易成功,因为大多数2B的产品定位、用户需求都非常清晰,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完全可以从一开始就往正确的方向上使力。
而2C类产品不同,因为2C类产品很难有一个“普适”的标准和诉求,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影响因素会有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大数据画像描绘存在巨大价值的原因所在。所以说,2C类的产品经理根本就很难清楚产品定位与用户定位,通常情况下就是推出一款MVP(最小可行型方案),然后再逐步的改善和升级。
如此看来,民用无人机的复杂程度其实甚至远高于一般的2C类产品,受政策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把精力放在B端,C端缓图之,或许才是当前阶段发展的正确姿态。
虽说目前不少玩家都在发力B端,但整个行业其实还有很大的潜力亟待挖掘,这也是长虹的机会所在。
一个品牌在崛起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正如小米手机主打性价比,聚焦于中低端手机;OPPO,VIVO,凭借当红小鲜肉的的代言,在年轻爱美群体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苹果手机凭借其创新的品牌调性,牢牢把握着市场头部交椅。
对于长虹而言,作为一家军工出身的老牌国有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重点加持治安巡查,应急救援,森林巡防等政府采购项目。
除此之外,农业是另一大无人机应用场景,目前大疆等无人机企业针对农业场景已经推出了不少产品,但就目前来看,其痛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在农场景使用时的投入成本过高,主要在于租赁价格和电池方面,综合算下来其实是划不来的,这也使得市面上出现许多看衰无人机在农业上的使用前景,很多替代品例如打药车都比无人机用起来方便、实惠。
其次是使用过于复杂,对使用者专业素养的要求比较高,不便上手,而且还有安全性隐患,对耕地所处环境要求也比较高。
最后是续航能力短,大多数无人机最多只能运行30分钟,给使用者造成了很多的不便,并没有带来效率提升的体验感。
产业痛点其实就是长虹的机会,在成本方面长虹可以借助自己的产业链完整,生产经验丰富等优势,降低制造成本,打造出高质量,价格低廉的品牌标签。与此同时,在续航、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而在C端方面,紧盯政策的风向和趋势,因势而行,找准正确的发展切点,这才是长虹无人机业务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
【来源:蓝鲸TMT网 作者:刘志刚】
从街机到抓娃娃机,硬币经济也将被移动支付取
“解禁”百日,中兴复苏几何?
中建海丝城 237万㎡国际滨江大城
硬核赋能
雷沃新能源后发先至的“动力密码”
对于新能源赛道的布局雷沃重工并不算早,但其首款纯电动装载机推出至今,依然是市场接受度最高的热销产品。如今,新能源市场内卷严重,产品同质化问题逐步显现,雷沃重工的成功之处在于切中了当下新能源市场竞争技术为本的发展关键,以及潍柴集团动力技术上的硬核底蕴加持。
相较于传统燃油装备,新能源产品的较量重点集中在新能源动力链的技术实力比拼,主要涉及电池、电机、电控,以及多元化燃料动力等技术。在占到电动装备总体成本40%至50%的动力电池上,供应商品牌高度集中、产品质量差异不大。在电机、电控技术上,中小整机制造商多依赖于外部品牌,造成动力系统的整体性能匹配上参差不齐。而多数头部企业虽然实现了电机、电控技术的自主研发,但从产品的实际落地作业效果中不难发现,电机、电控、电池管理等技术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而以动力起家的潍柴,凭借在动力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研发优势,早早布局新能源。多元技术路线并发之下,已完成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三大技术路线动力总成产品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为雷沃重工的新能源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能源全链路技术领跑 构建新能源版块新壁垒 以雷沃重工电动装载机为例:在动力电池上,有别于市场中普遍安装的圆柱形磷酸铁锂电池,雷沃配备的潍柴弗迪定制化开发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是一大技术亮点。 潍柴弗迪针对工程机械工况定制化开发了具有超强寿命和超长耐久性的电池产品,更好应对工程机械设备高温、高湿和高强度作业要求,缓解电装用户的续航焦虑。 要知道高效的前提是安全,雷沃重工多角度入手加固电装“安全阀”。雷沃重工在电装上始终贯彻集成化设计。其中,动力总成和控制器集成之后,减少了高压线束,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得以幅提升。另外,动力电池和控制器整体封装,使得系统防尘、防水、防腐蚀性能大幅提升,进一步提升了设备可靠性和用电安全。 团队作战中,再强悍的兵也需要优秀的将领方能充分发挥作战能力,电控技术就是电动设备上的那颗“智慧大脑”,指挥着电动装载机,在更低消耗、更高效率的区间完成施工作业。 雷沃自主研发的高效智能控制策略,可精准控制各个动力单元,实现对电池充放电、电机运行,以及其他系统的智能调控。在提升各系统安全与使用寿命的同时,也从另一角度降低设备使用电耗,从而进一步增强设备的续航能力。 在潍柴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核心技术体系的强力支撑下,雷沃重工打造出兼具安全可靠、节能高效的新能源产品矩阵。这些产品通过动力系统与能效管理的深度优化,不仅实现了续航能力的显著提升,更以全生命周期的高稳定性表现,逐步赢得市场终端用户的信赖。 全场景解决方案 定制绿色施工“最优解” 除了电装单兵作战外,雷沃重工凭借对施工工况与用户痛点的深刻洞察,推出了极具针对性的新能源多场景一体化解决方案。面对不同行业、不同工况的作业需求,为用户提供绿色、高效、可靠的施工作业整体解决方案,并配套完善的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 在矿山领域,雷沃重工可提供包含FR750F挖掘机、FL966EV电动装载机和LT110H矿卡等产品在内的系列产品。凭借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高耐久性,完美契合了采矿作业环境下恶劣的施工环境与高强度的运行要求,为矿山开采作业提供了高效、环保的设备支撑。 三大核心业务全面转型!雷沃重工新能源产品凭什么后来居上?